醉美宜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醉美宜春 >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

宜春自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城市规划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经过近年来的规划建设,宜春中心城变美了、变靓了、变大了,城市面积由撤地设市前的22平方公里扩展到3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21.8万发展到30万,城市化水平由24.2%提高到36.2%,中等城市规模基本形成。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国家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城与山水协调发展的江南山水园林城市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科学规划描绘蓝图。“城市美不美,全看山和水”。宜春山水环绕,是江南地貌的典型代表,7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内就有15.7平方公里的山体和水面,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美称。为做好山水文章,彰显城市特色,宜春中心城按照“显山露水、淡雅宜人”和“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规划建设理念,以“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为宗旨,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好城市规划。2002年,宜春中心城高标准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构筑起“三条轴线、三大专业园区、四个中心、六个居住园区”的功能布局。同时,着力抓好中心城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景区规划以及各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编制了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和供水、垃圾中转站、公厕和小街小巷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7年,又投入1500多万元进行规划设计,其中控制行详规编制经费达1000万元,聘请新加坡裕廊国际工程(苏州)有限公司编制了宜春经济开发区园区发展规划;聘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宜阳新区2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聘请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袁州新城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聘请浙江工业大学完成了明月新城24.7平方公里分区规划和8.9平方公里控制行详规的编制。当前,根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到2010年,宜春中心城人口达到50万,建城区面积60km2”的要求和新颁布的《城乡规划法》,按照“一核(宜春中心城)、三轴(中心城-万载、中心城-彬江、中心城-西村)、五组团(温汤、彬江、三阳、湖田、西村)”的城市总体结构发展策略,宜春中心城正在高起点调整修编宜春市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使宜春中心城积极主动融入“宜新萍”城市带,不断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同时,从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精心组织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以宜春中心城为中心,以县市城区为次中心,以乡村集镇为接点的城镇群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基础设施惠民为先。近年来,按照“一江两岸三新区四中心”的格局,遵循“三优先”(民生工程优先、优化环境项目优先、群众生活急需项目优先)和“三符合”(符合规划要求、符合精品要求、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宜春中心城先后投入40多亿元资金,全力推进40余项重点工程建设。精心组织了“123456”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建设两条景观轴线,打造三个城市亮点,完善四项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五个公园,全面开展“六位一体整容改造。城区20多公里主干道全部摊铺了沥青路面和标划道路交通标线,铺设了22.9万平方米的仿花岗岩人行道、5万平方米的盲道和无障碍坡道、4500平方米的游步道,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主干道无障碍化。全面完成了新外环北路建设,启动了高士北路延伸、芦洲大道、秀江东路等道路建设,改造了明月北路、宜阳大道,并积极打通宜春南路,改造小街小巷250余条,城区“三纵四横一外环”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已经构筑成形。对秀江河实施了截污、清淤综合治理,河水水质达到了国家三类水质标准;42座水冲式公厕和11座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杜绝了破坏城市环境的源头,城区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新建了秀水公园、袁山公园、松江园、状元洲公园、迎宾公园、湿地公园等六个公园,公园数量由1个增至7个,整修了迎宾广场、鼓楼广场、青少年文化广场、春台公园西大门四个广场;通过规划建绿、整治增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和道路种绿等措施,建设大小广场和绿地47处,新增公用绿地12万平方米,专用绿地27万平方米,道路绿地10万平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07%,绿地率达39.18%。人均绿地面积12.85平方米,位居全省之首。

目前,宜春中心城正在大力实施“13579”绿色工程,即紧扣一个目标,按照“显山露水、透绿出新”的要求,把宜春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新建改造30个游园,使500米半径范围内就有一个小游园;新建改建5条景观大道,形成个性鲜明的山水景观轴线;新建改建7个公园,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园林绿化景观;新建改建9个绿色文化广场,方便市民欣赏文化、休闲娱乐,营造“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景观环境,使宜春真正成为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江南生态休闲旅游城市。

三、城市管理以人为本。依托城市创建载体,调动各方资源,重拳整治脏乱差,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管理工作连续五年、市容环境暗访连续四年排名全省第一。创新城市管理体制,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支队,建立综合执法、联创联建、市民自治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成立城管公安分局,公安、城管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双剑合璧,形成了“两全、四包、六定、八结合”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先后制定出台了30余个城市管理规范性文件,城市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从城市管理的难点问题、从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入手,打战役,搞整治,全民动手,重点突破。先后组织实施“整装美容”工程、设施配套工程、“青山秀水和蓝天碧水”工程、“城市畅通”五大工程;打响“门外四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综合整治、门内达标整治、临街建筑亮化、小街小巷提质改造、清理违法建筑”五大战役,并随之开展“临街污染店面整治、居民楼院整治、城区专业市场整治、建筑垃圾运输整治、围墙及户外广告整治、建筑工地整治、流动摊点及三乱整治、机动车非法营运整治、车辆停放秩序整治、网吧整治”等大规模的整治活动。同时, 加强了市容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全面推行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评点“门前三包”最差单位评比。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环境卫生主次干道实行16小时保洁制,垃圾滞留时间最长不超过五分钟,打造“环卫精品街”;建筑垃圾与散装材料实行专业队伍密封运输,净车上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服务,形成合力。开辟12319城管服务热线、手机短信、城管网站投诉台三条“城管民声通道”,建立了指挥中心快速反应系统,实行24小时值班,对市民投诉立接立改;并将参与和监督方式一一进行公布,做到了征询意见社会化,接受监督公开化,解决问题承诺化。此外,向广大市民发放温馨告知卡、服务联系卡、跟踪问效卡“三卡”,设立了市民自觉维护城市管理行为美德奖、公众参与监督奖和城管队员委屈奖“三奖”,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率、支持率和满意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