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醉美宜春>>畅游宜春>> 正文

天宝村拾宝

来源:bt365手机客户端 2012-03-07 09:38:07 信息索取号:5651 点击:

 

早就听说宜丰县有个天宝村,可一直无缘造访;二○○九年初冬的一天,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乘客车专程到天宝一游。

南北走向的峦林山逶迤数里,古木森森,山的西边坐落着一个房屋密集的大村子,就是天宝古村。

乡计划生育办公室漆主任为我找了位在乡政府实习的女大学生给我导游。她姓晏,刚女兵体检初检过关,等着复检,心情特激动,未出乡政府大门,就像朗诵课文一样地告诉我:天宝古村位于宜丰县北23公里,自三国东吴至唐(220624)曾四设县治达二百多年,时称上柴县,村名曰“会市村”,故世称“古宜丰县治”。天宝之名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取其地“绿波清浪,物华天宝,驾重洛阳”之意。宋光宗元年(1190),墨庄始祖刘椿见此地船形地貌,依山傍水,遂定居于此。故今村民多为刘姓。天宝古村曾“东西南北门,前后两条街,四十八条巷,四十八口井,四周竹城墙,四季马蹄响”,别称“小南京”。现保存有明清房屋141幢,其中重点保护的22幢;古石板路总长7375;古巷36条;古门楼23个;古井33眼;古桥9座;古牌匾25块;历史标语23条;围径2以上的各类古树46棵;古城墙一座,长1486;护城河一条,长1631.6。此村真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出进士、举人150多位,其中,进士22位。元朝主持设计大京都的刘秉忠和明朝军师、开国元勋刘伯温祖籍于此;近代博士、民国外交部政务次长、驻加拿大、墨西哥大使刘师舜出于该村。据传,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描绘的“桃花源”指的就是天宝。……

旅游,既要听,更要游,小晏导游的解说更激起了我目睹古村的兴趣,于是催她赶快进入古村。我随小晏姑娘穿街走巷,停停走走,寻寻觅觅,或拍照,或沉思,整整一上午。我透过古村一条条幽巷,一口口古井,一株株老树,一幢幢栋栋旧祠,穿过时空的隧道,依稀看见了古村昔日的辉煌。我似乎徜徉在历史的宝库中,随手一抓便抓到一大把珠宝。

这是一条什么巷啊!我走在石板巷道上,心灵深深地震撼了。我走过无数的巷道,可从来没走过这样的巷道:巷道窄得伸开双手能摸着两边墙,深得一眼望不到底,一直延伸到村后的山麓,最少有一里路长。深和窄还不能说明更多的问题,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巷道的石板,青石板两头翘,中间凹,像一个浅浅的锅底,整条巷道一眼望去宛如一条石槽。不用说,这是岁月老人不辞辛劳打磨的结果。

这条巷叫士会巷,建于明代弘治年间,迄今五百余年,以刘氏11代孙刘士会名字命名。刘士会职任恩例官带,他唯义是举,捐资倡修100多座石桥和墨庄堂、君子亭、玩易斋、静春堂、洌轩积书等。族人为不忘其功德,遂将该巷命名为“士会”。该巷是辛联和辛会村的分界线,巷北是辛联,巷南是辛会。辛会是天宝乡政府所在地。

天宝古村古巷纵横,士会巷只是其中一条,这条巷是条民巷,巷两边附近原来住的都是平民,所以巷道很窄。和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条官巷,名叫进士巷。这条巷很宽,约一丈来宽,古时要过轿,巷的东西两头的两栋砖房门口各修了一块停轿石,长约一米五,宽约一米,是古时候官宦人家上下轿的地方。走在这样的巷道,不难想象当年这里是何等的繁华和显贵。

 

天宝古村呈船形地貌,村后是近乎原始森林的峦林山,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因而村中星如棋布地分布着几十眼古井。每口古井都圈着一个圆形的石头井圈,井旁两个石槽,供人洗物之用。

士会巷中段北边有一眼井,叫罗家井,乃古村罗氏村民饮水之井。井圈被吊水的井绳咬出了一个大大的豁口,像一弯新月。井水离井口约两米,井底离井水面最多也就两米,一张红桃K的扑克牌卧在井底清晰可见。别看此井水浅,可不管怎么干旱,此井从未干过;而且井水很特别,罗家人用此井水酿成的米酒,味道甘醇,香气浓郁,色泽金黄,人称“三碗倒”,丝毫不亚于《水浒》中景阳冈下武松喝过的“三碗不过岗”,这就是宜丰有名的“天宝罗酒”。该酒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换任何一口井里的水,都酿不出这种味道的酒,就像离开了茅台镇的水就酿不出茅台酒一样,充满神奇。

古村还有一口井,更是充满传奇色彩,那就是元宝井,又称进士井,位于进士巷北约一百米处。此井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此井有个神奇的传说:明朝洪武年间的一个中秋之夜,村人吃罢团圆酒,到门外赏月。忽见一道金光自天而降落于此处,众人走近一看,见一个大大的金元宝插入地中,忙用手去挖,挖不出;便拿锄头来挖,竟边挖金元宝边往下陷,挖着挖着金元宝忽然不见了。这时从地下“咕噜咕噜”地涌出一股清澈的泉水。于是,村人就在这里修建了一眼井,取名“元宝井”。村人喝了元宝井里的水,无不感到耳聪目明、神清气爽,读书郎学业优异,举人进士代代辈出。故又称为“进士井”。天宝人慢慢地形成了一个习俗,学子凡是去参加考试之前,都要从进士巷中过,去“进士井”里喝口水,叫做“走进士路,饮聪明泉”。

古树是古村的见证,古村必有古树。天宝村不仅村后峦林山上原始森林中有许多参天古树,而且村中也有不少千年古树。比较带有传奇色彩的有鸳鸯合欢树,千年神仙樟,还有千年神柿树。千年神仙樟传说为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吕洞宾所栽;鸳鸯合欢树传说是一对恋人相恋的地方,男子被抓去当兵杳无音信后,女子在树下相望男子至死,此树枯死后,长出一对连体树,一株是楠木树,一株是榉木树,被人称为鸳鸯合欢树。最神奇、最有看点的要数那棵千年神柿树了。我看过古树无数,可从未看过这样的古树。那棵树长在罗家井北边不远的一幢房子前,树叶掉净,树枝光秃秃的一无所有,像无数的铁爪伸向云天,默默无语,嶙峋而又洒脱;树干如钢浇铁铸一般,傲然挺拔,腹部一个硕大的圆洞,洞中站一个人绰绰有余;树根高出地面米许,像一只巨大的青筋裸暴的老人的手牢牢地抓住地面。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是,树干离地面一米来高的地方,紧紧地咬住一块大大的青石,约五十公分长、三十公分宽、四十公分厚;旁边还咬住几个拳头大小的石头。何以有如此奇观?导游告诉我,这棵柿树是天宝罗氏始祖仲开公所栽,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当初树旁有个灵官庙,随着树体的渐渐长大,庙墙的石头逐渐嵌入了树体,以至于今天所见的全部被树含入“口”中。灵官庙早已无存,幸好柿树收藏了它的一块石头,才使它不被世人遗忘。这棵苍劲的神柿树,极像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巍然屹立村中,不仅见证着天宝古村千年巨变,也威风凛凛地守卫着古村,成为罗家的风水树。据说:凡善良之人,家中有何三灾六难,只要到树前祈祷许愿,病灾尽消;而邪恶之人到树前祈祷许愿磕破了头也无济于事。因此,在天宝流传这么一句话:“柿树长春千古秀,神威永护向善家”。此树每年还开花,就是不结果——让千岁之树结果未免有点奢望,能开花就已经是奇迹了。

天宝古村祠堂多,全村除了刘氏宗祠外,还有许多一家一户建的祠堂,如:齐川翁祠、如三翁祠、静庵翁祠、茆香翁祠泰轩翁祠、阳可翁祠、嵩仲翁祠、天定翁祠、厚庵公祠、有众翁祠、益新翁祠、昭公祠、溥亭翁祠、莅堂翁祠、五芳翁祠等等。

刘氏宗祠是天宝刘姓总祠,始建于明朝宏治七年(1494)。该祠昔日气势恢宏,有石柱三十六根,天井二十四处,结构为五栋一寝,左右祠堂,雕龙画凤,十分壮观。清朝太师太保、文化殿大学士朱轼亲赐“江省名宗”金匾。祠堂曾六次毁兴,于一九四一年最后重建,后又于一九六二年改建为粮仓,现仅剩门楼。门楼典雅大气,气势宏大、雄伟。有无钉如意斗拱上万,拱横梁雕有龙凤呈祥、双狮戏珠图案,天棚起拱,棚顶平雕万字花图案,还有雕花木托、柱托,精雕雀替,二龙戏珠石础,麒麟、禄鹿石雕门墩,门前石狮威武传神。大门上画着两位守门天神,与别处武将守门显得不同,显示出刘氏宗祠的气派与华贵。

引起我最大兴趣的要算昭公祠。昭公祠又名四季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5)。昭公名季昭,乃墨庄始祖刘式的六代玄孙。季昭有兄弟四个,季铭、季昭、季华、季荣,名字中都有个季字,所以祠堂又叫四季公祠。公祠三栋一寝回字楼,二拱一亭。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总建筑面积一千余平方米。门口两个约十公分厚的圆形鼓状石头,我误以为是石鼓,导游说那叫门当,并指着大门两边上方四个柱形木头说,那叫户对,户对头上一块盖过木柱的木板,刻着花纹图案,整个户对看上去像个官印。户对的数量严格按主人的官职而定,一品官员八个,二品官员六个,三品官员四个。怪不得古人婚嫁讲究门当户对,原来门当户对就是赤裸裸的身份地位的对等。

门前一对威武石狮镇守,石狮两边八字墙面留有“红军、白军”历史标语数条,其中南边墙上那条“白军是土豪劣绅的走狗”的红字标语尽管经过了六七十年风吹雨淋,仍然清晰可见;而北边墙上白军留下的标语有涂盖的痕迹,字迹模糊不清。可见是共产党的军队打败了国民党的军队后驻扎在天宝村。这就是邪不压正在天宝古村留下的历史见证。

学校

天宝古村有一样宝贝是其他古村所没有的,那就是这里曾经办了一所职业学校“宜丰培根职业技术学校”,是当时江西省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

走过一个圆形圈门,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宜丰培根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楼。该楼两层,前后走廊,砖木结构,欧式造型,二楼走廊拦板上从右至左用水泥铸的繁体字“宜丰培根职业学校”完好无损。教学楼后面就是现在的天宝中学。

学校门口原来写有“培养自食关吾分,根荒由来自尔成”的对联,“培根”之名由此而来。“培根”即培植根本之意。学校创建于1919年,是一所专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由该村最早接受“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刘化成创建,首任校长是刘师舜博士的父亲刘天衢。课程开设有:国语、算术、化学、园艺、土壤、自然、历史、地理、音乐、体育、手工劳作、英语、农业研究等。实行男女同校,学制三年,生源来自宜丰、铜鼓、奉新、南昌、湖南等地。学生毕业后分赴各地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学生人数录取高峰时达数百人之多。学校于一九二六年停办。

 在学习“子云诗曰”的九十年以前,就能在固有儒学素养的基础上,吸收域外先进文化,一改轻视生产之旧习,创办此等学校,足见古村先贤眼光之卓绝,思想之进步,行为之超前。真乃与时俱进也!

女人

    在宜丰县流传着一句妇孺皆知的俚语:“万载爆竹浏阳伞,天宝女子不用拣。”形容天宝女子漂亮、贤惠,整体素质高。天宝古时并未出过西施、杨玉环之类闻名遐迩的大美女,何以有此俚语?导游自豪地告诉我,这话有来头。一是古村当时名人辈出,富甲一方,许多人外出为官、经商后,有意找苏杭一带知书达理的窈窕淑女为妻,良性循环,繁衍的子女更加漂亮,且接受良好的教育,因而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都透出一股秀外惠中的大家闺秀风范,充满阴柔之美。二是天宝的水好,女子长期饮用此水,声音格外细腻圆润,说起话来吴侬软语,委婉动听。所以,随便一个天宝女子都比较符合古代女子的标准,若要娶亲,自然“不用拣”。

好像是有意印证“天宝女子不用拣”,当我们走到进士井时,井边正好两位年轻女子在洗衣服,长得俨然孪生姐妹,白里透红的瓜子脸,樱桃嘴,柳叶眉,丹凤眼忽闪忽闪极有神。见了我们,莞尔一笑,柔声道:“想喝聪明泉的水啊?没事,不冰。”导游大概和她们很熟,用天宝本地话和她们说笑了一阵,说得很开心,彼此笑嘻嘻的,但她们的笑声不像一般村姑那样“咯咯咯”“哈哈哈”的带点野性的笑,而颇像大家闺秀那样,声调的高低极有分寸,甚至带点甜甜的韵味,给人一种音乐的享受。导游笑吟吟地问我们:“怎么样?天宝的女子是不用拣吧?”我们极为赞同地点点头。的确,抛开爱情成分不说,单从男女相悦的角度看,恐怕没有几个男子对此女子不会一见钟情。这不能不使天宝人引以为豪。

墨庄

在天宝古村的祠堂,随处可见“墨庄”二字。明明是天宝,怎么叫“墨庄”呢?临近结束,导游像“抖包袱”似地给我们讲起了令天宝人说起来无不眉飞色舞的“墨庄”的来历。

南唐进士刘式入宋后,官至刑部郎中,太理寺卿。他为官清正,爱读书,藏书数千卷。不料英年早逝,北宋至道三年(997),四十九岁的刘式因受奸臣诬陷被皇帝罢免,悲愤而逝。时有五子,皆未成人,且家境欠佳。有人劝刘式妻子陈氏将刘的藏书变卖,买田置产,以贻子孙。可这位刘陈氏却说:“吾夫生平廉介,念念藏书为‘墨庄’,以昭示子孙,何以田为也?”于是,她把藏书作为传家宝保存下来,教育、激励儿孙们发奋读书。结果,“学而优则仕”,其子立本、立言、立之、立德、立礼等五人都先后中进士,成为郎富;二十五个孙子皆雍容雅士,其中刘立之之子刘敞、刘攽两兄弟,同一年中进士,前者誉为“天下第一”的经学家,后者精于史学,协助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为三个副主编之一,而刘敞兄弟与敞的儿子刘奉世,因都长于史学,名噪一时, 又号称史家“三刘”。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赠刘式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妻陈氏封墨庄夫人,加赠文懿墨庄正国太夫人。南宋高宗绍兴四年,特赠文懿贤慧,墨庄始休宜春正国太夫人。自此刘家后代自称墨庄刘氏。

这就是“墨庄”的由来。后人称刘陈氏为“墨庄夫人”。

南宋绍熙元年(1190),刘式的后代刘椿迁居天宝,即以“墨庄刘”为自家名号。

我想,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刘陈氏算是真正弄懂了财富的含义。旧时民间有句歧视女人的话,叫“头发长,见识短”,可这位刘陈氏“头发长”,“见识”更长,称得上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巾帼英雄。假如当年她听人劝,将“墨庄”变“田庄”,后来恐怕就没有“兰桂齐芳”的局面了。如今,虽然不是“唯有读书高”,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墨庄”生动地诠释了“遗产”一词:什么遗产最宝贵?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完的物质财富,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用不完的精神财富,正像《红灯记》中李玉和留给李铁梅的红灯一样,这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财富。

优良的精神财富能产生无穷的物质财富,这就是天宝古村留给世人的最大启迪,也是天宝古村最为珍贵的宝藏。